内容来源 | 《每周品类观察》第8期
分享嘉宾 | 里斯中国高级分析师 杨斯淳十一假期,看一眼朋友圈,发现大家不是在旅游就是在旅游的路上。孩子们都出门旅游了,那家里的老人怎么办?
十一前夕,饿了么正式上线长辈模式,针对老年人的特定生活场景精选了四大功能频道:点外卖、逛超市、去买菜、去买药(将于10月上线)。用户除了可以在长辈模式直接下单外卖餐品外,肉禽蛋奶、纸品清洁、医药健康等日常采买需求均能足不出户得到满足。

虽然,去年12月,工信部印发《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》,推出长辈模式不乏应对政策的因素,但大胆的猜测一下其他原因。
互联网说白了就是流量生意,现在围绕着核心20-45岁互联网群体的平台、产品真的太多了,流量的抢夺基本是白热化的阶段。饿了么推出长辈模式,很难不和流量瓶颈这个问题挂钩。通过长辈模式,吸引新的流量增量,应对流量见顶的问题。从一个平台的角度,流量、频率、单价,是整个商业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三个要点。对于吃,确实它的消费频率是相对固定的,所以从提高频次的角度是基本不可能的。客单价呢,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外卖市场,提升客单价(抽成)无异于自杀,所以从外卖平台的角度,找增量似乎是平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。也就是一手抓既有流量的平台粘性,另一手抓流量瓶颈、流量增量。逻辑上这个战略思路是没问题的,但我们看实际的做法:1)没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、功能,仅仅放大字体,体验无法保障2)没有针对消费习惯,打造商家体系及分类逻辑,认知难以建立。流量的增加看似数字问题,一个功能、一个入口代表的一类流量,但背后驱动流量增加的是认知,否则这将又是一个不断烧钱补贴、比拼价格,打乱市场秩序的产品。不仅饿了么,支付宝等等一众互联网平台都上线了所谓的长辈模式,但受限于技术问题,改造出来的产品大概率是不伦不类的。其实无论技术还是认知,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战略骑墙。我们看到现在支付宝、饿了么所做的是简化功能、放大字体,但这样并不能够真正的满足需求,也难以真正意义上的带来全新的增量,更不能够有效的在老年群体中建立认知。老年人对外卖的需求是弱的,但确确实实需要的是上门配送所带来的便利性。从整个大数据上看,这部分群体,数量巨大、趋势显著,价值是有的。疫情暴发以来,大量老年人开始习惯使用外卖平台点餐。以早餐为例,根据饿了么数据,2020年51岁以上人群的订单量增长达到125%。这也使得外卖App的适老化改造变得更加迫切。从大趋势、机会的角度,这部分群体实际就是这几年比较受到关注的银发经济。银发经济不仅是实体,互联网也应该重视,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中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已经达到11.2%,老年群体网民增长趋势日益明显。我国50岁以上网民占比以达10.4%改造不如重做,再做一个,聚焦老年人的外卖平台,针对老年人的消费特点,将高频、刚需的品类,做成相应的功能和分类,一个聚焦老年人的外卖平台。这些改造推广和完成这样的生态网络,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网络抓手。一方面,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现今的线上应用问题;另一方面,也意味着包含支付,外卖,地图,打车,医疗健康,旅行等连接众多智能生活应用,更适合老年群体社交、生活和连接各种数字变革的生态网络也即将形成。